|
中國制造業成本逼近美國,真相戳這里作者:齊俊杰 來源:微信公眾號(qijunjie82) 這兩天看到牛津研究院的一組數據,說目前中國制造業的勞動力成本已經逼近了美國,數據說從2003年至2016年,美國制造業單位勞動力生產率增長約 40%,超過德國(+25%)和英國(+30%)。盡管同期印度和中國的產生效率已經接近翻番,但相較而言,美國單位勞動力的生產率仍然要比中印高出 80%到90%。但與之相對應的是,我們目前雇傭勞動力的成本已經接近美國水平,是印度的兩倍還多,明顯高于中國臺灣和墨西哥還有日本。 ![]() (和美國比較單位勞動力成本) 你很難想想,現在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這么高?超過了日本人!這跟我們切身感受也是不相符的,日本人賺的再少,也比我們多很多吧?這到底是哪里不對呢? ![]() 大家注意,這里面說的是制造業。按照上面你這個表格,我們的制造業平均工資已經達到了每年47241元,中層干部年薪已經超過了10萬元。如果平均到 月,每個月平均收入接近4000元人民幣,而中層干部,則超過8000元。這顯然還可以,如果再換算成時薪,也就4.5美元每小時,跟美國人還是要差出不 少的。那么問題出在哪? ![]() (生產效率) 答案就在效率上,去年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也曾發布過,其中稱“如今在美國平均花1美元生產的東西,在中國需要花費96美分”。報告稱,中國依據生產力調 整過的制造業工資在過去10年增加了兩倍,從2004年的4.35美元/每小時增加到去年的大約12.47美元/每小時。而在美國,按生產力調整過的制造 業工資從2004年至今增長了不到30%,達到22.32美元/每小時。換句話說,如果單純比工資,我們確實還很低。但如果加上工資對應的產出,并進行調整之后,得到的結論就是這個。我們生產的東西,成本跟美國人差不多高。 ![]() 那么有些人大喊坑爹,明明沒賺那么多錢,偏說我們賺到了,這就有點欺負人了。其實這就是我們制造業要面臨的慘烈的局面,我們已經生產不出來物美價廉的東西了。成本主要來自于這幾個方面。 1、人的成本水漲船高,雖然剛剛我們否認了像美國人一樣的高薪,但這幾年的收入也是蹭蹭的往上漲,甚至早就出現了,藍領工人和白領薪資倒掛的情況。技術工人要遠比大學生畢業起薪高的多。這是社會教育的錯誤引導造成的周期波動。就好比十幾年前告訴大家牛肉好賣,結果都去養牛了,豬沒人養了,最后發現現在豬比牛貴。 2、房子成本巨大,現在北上廣深的寫字樓價格已經跟紐約差不多了,隨著房子逐漸漲價,制造業的廠房成本極大。工業本來就要占地面積大,所以受傷也最嚴重。再加上工人也需要住房子的,所以你錢給的少,他連租房都不夠,他也就不會進城打工了。這就造成了一方面大量勞動力無事可干,一方面企業招工難招工貴。雙方不能融合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住的問題。 3、稅費太高,之前營業稅再加增值稅,再加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,還有一個五險一金和最低工資標準,讓企業雇用一個人,實際上要付出1.5個人的成本。這還不算亂七八糟的各種額外的費。 ![]() 4、行政運營成本巨大,很多民營企業寧可受外國人的氣,選擇做進出口外貿也不愿意去做內銷,寧可少賺點,也不自己去做國內市場的渠道。這里面不是因為他們懶,而是因為銷售市場的運營成本巨大,送禮、請客、各種行政審批、外加尋租,讓很多民營企業家覺得十分不劃算。所以進出口一直是我們經濟的動力,而只要進出口不行了,就馬上巨大庫存。國內這么大消費市場,根本無力消化。 5、企業無長期目標,技術落后造成的生產效率差。在中國做生意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安全感,這也讓企業產生了短視的念頭,賺一把就走,能湊合就湊合。很多企業甚至工人都是今年用完了就遣散,明年用的時候再招。所以這就造成了生產效率低,熟練工人匱乏。設備也落后的局面。當全面競爭的時候,就發現劣勢明顯。 所以,這就是制造業面臨的局面,我認為經濟中最核心的就是制造業,是重要的生產部門,而農業的擴張速度,遠遠落后。服務業都是圍繞制造業而生的,如果制 造業出了問題,那么整個經濟就會陷入一個巨大的漩渦之中,這個發動機如果壞了,管你是8速變速箱還是什么空氣懸掛的底盤,全都變成了擺設。所謂資產和資本 的游戲,也就變成了無源之水和空中樓閣。自己騙自己,終究騙不了幾天。 好消息是今年的營改增,能夠減稅5000億,但這個錢夠嗎?全國 4000萬中小企業,平均每年少繳稅1萬多,這能解決制造業競爭力的問題嗎?當年里根的供給側改革的減稅力度是30%,換句話說我們的財政收入是15萬 億,那么減去30%是多少,大家可以自己算算。所以我們的減稅力度,遠遠不夠。
|